乖乖女的人生被千万人围观:父母替孩子走的路,都成了坑
2019-12-09 17:33:29
身为父母的我们,可否明白: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
这是个上研三的女生,她从小大,都是妥妥的听话乖乖女。就在马上结束学生生涯,开启新的征程时,她的毕业被延迟了。她想到了日夜操劳的父母,想到了他们失望的眼神,却唯独没有拥抱一下孤独的自己。人生不是她选的,道路是父母一手铺垫的。虽然每天的日子像地狱般煎熬,却连抱怨的权利都不敢有。面对不可被自己掌控的命运,已然无力撕扯,无力反抗。一场看似圆满的结局,却让她的人生处处受限。看似赢在了起跑线,但却无法顺利到达终点。父母作为孩子方向的引领者,一跃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践行者。倾尽所有为孩子,踩了他们该踩的坑,避开了所有的难。但却徒劳而返。孩子已然经不起任何风浪,只能做一只停泊在水面的小船。记得电影《神秘巨星》中有句台词:“如果没有梦想,是睡是醒,是死是活,都毫无意义。”傅阿婆在儿子工作后,觉得他非常辛苦,便不让儿子再外出工作。年迈的傅阿婆生病去世后,眼见断了自己生活来源的吴某,打起了母亲尸体的主意。他把母亲的尸体藏于冰柜,继续每月领取4000元的养老金,浑噩度日。傅阿婆为儿子包办的人生,让他丧失了立足于社会的能力,亦失去了那颗感恩之心。傅阿婆把儿子养在了自己的眼皮之下,忧心孩子吃苦,怕他在外面受累。殊不知,恰恰她的过度关爱成了她尸骨未寒的唯一导火索。《爱、金钱和孩子》书中把这种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监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随刻,准备着为孩子解决任何困难与问题,企图把孩子牢牢地控制在视线范围之内。可是,他们将孩子的苦与难自己扛,就像折断他们会飞的翅膀。当孩子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时,也就只能做笼中的小鸟,再也无力拍打他们的翅膀。杨绛的父亲曾说过:“教育孩子独立,胜过于当第一。”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让他们展翅飞翔,而不是折断一双羽翼代之成长。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总会听到家长们抱怨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太磨蹭了,每天写作业到半夜,以后不知道能干啥?”“都一样,我家的还不如你家的呢,不爱说话,太内向了,愁人。”而走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每当听到这话时,眼神瞬间黯淡,头垂得更低了,因为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狠狠落在孩子心里,形成不可逆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曾说:“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神圣而威严。”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小小的孩子看来,分量是那么重,他们往往从大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定义自己。记得邻居家的女孩果果聪明伶俐,每次来我家做客都会跟着音乐唱歌。果果的妈妈借此机会教训女儿:“数学都学不好,唱歌有什么用,净整这些没用的。”反复几次后,果果不再唱歌,脸上也多了几分忧愁,一副颓丧的模样。不禁让人想起“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比起父母的放任成长,更可怕的是给孩子“下定义”,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五彩斑斓的世界,却被父母打造成了非黑即白的人生。52岁的伊能静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节目上,散发出了25岁的青春活力。她在微博上坦言,这么多年,自己已经是待在家的妈妈,不是舞台上的巨星。她的动力来自儿子的支持和鼓励,儿子成为那个为她拼命鼓掌的人。伊能静solo当天小女儿思念她,哭闹着给她打了40通视频,一度声音嘶哑,让妈妈回家。儿子哈利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坚持做自己,他曾和妈妈吵架。哈利想要去上剪辑课,可妈妈安排他去上编剧课程,为此两人针锋相对。他果断反驳妈妈:“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是啊,每个父母都尽心尽力用过往的经验来告诉孩子少走弯路。生活中,很多父母依旧打着爱的名义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力。而做自己才是每个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想要与众不同才是少年的本色。哈利慢慢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即使有人说他,穿着怪异,特立独行,但并不妨碍他做一个暖心的哥哥和优秀的儿子。妈妈彩排时,他照顾妹妹到凌晨,哄她睡觉,带她去买小饼干,承担起大人的责任。他学习成绩优秀,今年被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大学,两所大学同时录取。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理智而克制,允许孩子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毕竟,孩子不是父母生活的延续,是他们自己生命的新开始。这个道理,40岁之前的伊能静不懂,一直以为爱就该拥有,但有了儿子,才知道还有一种更大的爱是凝视。身为父母的我们,可否明白: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即使再舍不得,也要放手孩子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