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厌学率占58.6%,高中达到了72.4%
2019-05-15
    初中厌学率占58.6%,高中达到了72.4%

       孩子厌学越来越成为中国广大家长的烦恼。据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专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调查,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孩子,初中达到了58.6%,高中达到了72.4%,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这些孩子又不得不学,长期压抑,痛苦不堪。

       厌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们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导致当前中国学生厌学有三个非体制原因:

       一是教育者按照自己一厢情愿的教育设计,迫使孩子们“就范”,忽视甚至控制了人的主动性,而进行被动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

       二是教育者过于执著用大脑教育孩子,而忽略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另外一颗心灵,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和父母,说的话都是好话,但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

       三是教育者过于迷信教育模式与技术,或者盲目地把舶来的心理教育方法奉为圭臬,而不是从生命发展规律出发,顺其自然地激发生命本来的潜质。

       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孩子厌学是因为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建立自己的梦想,孩子的梦想、高度、格局一旦被放大、一旦被拉伸,就再也无法回到原点。所有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成为天才的所有资源,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领域、都有引爆生命的开关。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能让天才变白痴。

    我们知道,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叫做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把学习变成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为孩子购置一些具有娱乐功能的学习机,解决的仍然是表面问题。要真正地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工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除了释放束缚孩子主动性的“紧箍咒”,激发孩的子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兴趣。
如何进行感觉上的引导?

       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故事: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聚集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在孩子们看起来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极了。我连付给你们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孩子们很快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使?”就这样,孩子们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让他们觉得新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或者说动机就发生变化了,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故事并不新奇,但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孩子内心变化的基本线索,这也是吸引孩子从内心里出发爱上学习的基本线索----感觉引导。当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为了别人,无论是满足家长还是老师的要求时,学习的动力就会降低;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不爱学,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尝到甜头。而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使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在学习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再次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不善言谈,回答的仍然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没有再挖苦他,但是对他的说法还是迷惑不解。

       十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山田本一出版了自传,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就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过去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了还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理想的学习是“站着坐着够不着,跳起来正好”,不断尝到小甜头,才可能逐步走向最终的成功。
   
如何让孩子拥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1.充满发现的学习兴趣。学习能让孩子发现新的事物、美的事物,学会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发现中,人很容易获得满足和快乐。

       2.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习是对未知的探索。学习如同探险一般,既充满浪漫新奇的体验,也有意想不到的障碍。人只有不断探索攀登,克服重重障碍,才可能“修成正果”。每一次探险,都会留下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仅是学习的成果,更成为快乐的源泉。

       3.激发求知欲、释放潜能的学习兴趣。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都是巨大的。当孩子界定一个目标,专注而坚持地付出自己的努力,整个人都将充满愉悦和激情,如果能发掘出自己从未察觉的潜能,取得相当的成绩,成就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

       4.为自己的梦想学习才兴趣。学习是孩子的工作,需要发自内心,没有外力强迫的、为自己学习的人,才可能摒弃依赖心理去自觉、主动地学习,才可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