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童年,你首先想到什么?是池塘边叫个不停的知了?是在操场上和小伙伴跳皮筋?是调皮地爬树、打水漂、捉虫子?还是与游戏机、手机、IPad作伴?
无可否认,每一代人有各自专属的童年回忆。如果分别让80后、90后和00后来回答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物资越来越丰富,玩具越来越多样化和科技化。
但是,有一个令人容易忽视的变化,那就是,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与自然相处的时间更少,与大自然更疏离。
事实上,早在2004年,《环球时报》就有报道指出:中国的孩子虽不愁吃穿,生活空间却十分狭小,离大自然太远,与大自然的接触太少,因而患上了“大自然综合征”,又被称为“大自然缺失症”。
谁是林间最后的小孩
患有“大自然缺失症”的孩童被喻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回想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哪个人的童年不是忙着在外面撒野,有蓝天绿地作伴,与昆虫花草玩耍?
然而,时代在变。电子科技、智能玩具剥夺了当代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的孩子愿意到户外玩耍。若再不采取措施,这一代娃娃极有可能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这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推测,已经有研究表明,当代小孩由于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触,产生了一系列“接受无能”的障碍,比如,注意力紊乱、感觉迟钝、更容易近视、肥胖和患上抑郁症。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说的大实话:“我喜欢在屋里玩,因为那里才有电源插座。”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用简洁有趣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充满奇趣的儿童乐园。该文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们的父辈提起童年,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百草园。对当代小孩来说,他们的百草园又在哪里呢?
谁造成了林间最后的小孩
有人无奈地感叹,如今长在温室、蜜罐里的小孩,
那么,到底是谁造成了林间最后的小孩?
首当其冲是失责的家长。
根据2016年公布的《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差报告》,当代家长的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家庭教育观念等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改善,68%的家长能够“理解、信任和欣赏孩子”,约有一半的家庭重视亲子阅读。
在2010年公布的《儿童玩耍报告》中,约90%的父母认为玩耍对孩子很重要,这是令人可喜的数据。
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是好的,但是,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其中,一份来自中国中小学教育网的调查狠狠地打了中国家长的脸:
超过九成的孩子认为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自己。有64%的孩子认为母亲会在课后尽量陪伴自己,但只有36%的父亲能够做到这一点。
即便能够做到陪伴孩子的父母,他们的陪伴质量也令人堪忧。据2017年国内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接近一半的家长“形式陪伴”,在陪伴孩子时从不参与孩子的活动,而是忙着看手机、做自己的工作。
2017年国内首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的部分数据,你对孩子的陪伴是形式陪伴吗?
为了保护孩子免收一切外来伤害,中国父母恨不得把孩子含在嘴里,放在手心,又谈何放手让孩子在自然中释放天性?看看中外家长在让孩子学习自然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上海一个大自然野生昆虫馆推出了会员优惠票,一年不限次数参加。办票的人中,一半以上是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外国孩子来参观博物馆时,总是带着纸条做记录。而中国父母只会对孩子说“昆虫太丑,不要看;太脏,不要碰。”
家长为孩子特意支起了一个“保护罩”,那么学校呢?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比如防止学生在户外活动受到伤害、活动场地受到限制、学业考试压力增加等,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一再缩减。
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显示,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位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一小时。令人心酸的是, 25%的孩子把遛弯散步作为首选的户外活动。
可能有人会问,学校不是每个学期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活动吗?是的,所谓的春秋、秋游也主要以去主题乐园为主。
台湾一位研究员黄茂指出,“优质的户外活动不只是走出教室,并非是单纯的户外活动,而必须结合课程的设计”。
除了父母职责的缺失和学校“户外互动”的缩减以外,还有泛滥的电子产品、城市化导致的自然景观的缺乏,这些共同成为了“林间最后的小孩”的幕后推手。
据一份儿童常见病患病率的调查报告显示,人口稀少的高原地区孩子患病率明显低于城市,而人口密度较大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又高于中小城市。
此外,与10年前相比,城市化使儿童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从老师、书本获得关于自然的二手知识,而不是直接去听、去看、去嗅、去触摸自然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
如果不能了解身处的大地母亲,不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又怎么样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善待地球、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呢?
救救林间最后的小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顾名思义,“自然教育”主张让孩子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学习、激发好奇心和释放天性。
其实,比起“自然教育”的理论,“自然教育”的实践要早得多。现代人正是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成熟起来的。确切地说,人类在迈入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之前,都是与自然相依相伴的。
20世纪80年代,美、德、日等国家就已经有针对性地将“自然教育”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例如,美国提倡“4H教育”(4H:Hand、Head、Health、Heart),鼓励孩子在自然中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在日本,保育院的孩子被要求饲养小动物,以此感知生命的珍贵;德国的幼儿园则让孩子回到原始森林里上课。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热爱鸟儿鱼儿,让每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