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少年基地:失窃的馒头
2021-11-05




Grain / in Ear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 犯错不可怕,重要的要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且改之。近日,基地“失窃的馒头”事件给了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的机会。


-事件-


事情要从刚来正知基地的小A同学讲起。基地的规定是在餐厅用餐的时候,不论饭菜馒头点心,孩子们可以放开吃,管够,离开餐厅就不能吃了。


一日,小A同学发现早餐剩了许多馒头,于是他偷偷的放了一个在自己口袋里。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偷偷的拿出来吃,教官看见,他解释说自己早上吃剩的馒头不想浪费所以拿到宿舍吃,第一次教官表示理解,没有责备他。


得逞的小A有点小得意,就有了第二次,教官看见了表示相信,没有处理。


到了第三次的时候,事情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小A开始鼓动宿舍的其他同学都从餐厅偷偷的拿馒头藏起来吃。大部分的同学明白这是“小偷”的行为,没有参与,而两个意志不坚定的同学小B、小C忍不住参与其中。


于是这样的“小偷小摸”演变成了群体行动,偷拿的次数越来越多,馒头也越丢越明显了,直到东窗事发。


基地教官对这几个同学开展了批评教育:

教官:“你们知道错在哪里吗?”

孩子们(不服气地):“拿馒头回去吃有什么错?”


教官:“你去自助餐厅,吃饱喝足,然后你还要打包带走,老板会怎么看你,你觉得合适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不合适。”


教官:“去买过衣服吗?”

孩子们:“去过。”

教官:“你在试衣间试衣服,试一件也可以试一千件也可以,但是你试着试着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就把衣服拿回去了,你觉得可以吗?”

孩子迟疑了一下:“嗯.....不可以。”


教官:“去逛过超市吗?”

孩子们:“去过。”

教官:“在超市里,你逛一天也可以,东摸西摸也可以,但是你逛着逛着不付钱就把东西从超市拿走了,超市会怎么处理你?”

孩子们懵懵懂懂地:“......”


教官:“你们拿基地的馒头问过教官了吗?得到教官的同意了吗?”

孩子们愣住:“......”。


教官:“什么是拿呢?在经过了主人同意的基础上或者已经告知了对方了,拿的东西叫拿。什么是偷呢?在主人不知道的情况不经主人允许而得到某个东西就是偷。偷别人东西根据物品价值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孩子们如梦初醒:“哦.....”


在教官的淳淳引导中,孩子们明白了自己行为的不妥当之处,诚恳地接受了基地的批评教育,基地按照条例进行了惩罚并通报给了家长,家长对处罚表示理解和支持。


三日后,针对此事,基地组织全体学员重新进行了讨论,让所有孩子通过这件事弄清楚“拿”和“偷”的本质区别,提醒孩子们要明辨是非,坦坦荡荡的做事,勿要偷偷摸摸,行苟且之事。


-结语-


历史上小错不改酿大祸的事比比皆是,在现实生活中,翻开那些落马贪官的腐败史,都有一个小错发展到大祸的渐变过程。


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某在“忏悔书”中说:“第一次收礼是背着领导收某公司送的一条大中华香烟和一把剃刀”,后来发展到贪污受贿千万元人民币,终成罪犯。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能积大德,小恶会成极恶。愿孩子们谨记。


-心理分析-

孩子们为什么会偷偷摸摸?

强烈的拥有欲。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想要却求不得的东西。于是他们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比如想要的玩具,别的孩子不愿意给,便偷偷的占为己有。想要早恋,家长不允许,只能偷偷开始,有规定不能拿的东西,偷偷的拿。


一旦大多数的偷偷摸摸都能成功,非但没有造成损失,反而获得了一些利益时,孩子就会引以为傲,喜欢上这种因为偷偷摸摸而拥有的“小快乐”,便开始不论多错,都选择用偷偷摸摸的方式去解决很多问题。


小的时候孩子的小偷小摸大人会包容,可是孩子慢慢长大,养成习惯,成年时的偷盗就会面临很有可能是无法承担的恶果。





Grain / in Ear


正规叛逆青少年矫正教育基地,现面向全国

招收8-18岁在成长过程中出现

“叛逆、早恋、沉迷、自卑、自闭、逃学、

厌学、打架斗殴、混迹社会、夜不归宿、

亲情淡漠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

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青少年。

正本清源 ·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