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我同一”你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
“自我同一性”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是处于高中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性任务。顺利解决“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会让高中生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提高自尊和自信,人格达到稳定、统一、和谐的健康水平,会给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案例:
小马是一名高三的男生,他自言不知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自己特别喜欢和崇拜的人。他感觉人生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所以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他自己也因此感到非常地迷惘和失落,但又不知朝哪个方向前进,身边也找不到可以跟他谈论这个话题的人。现在快要参加高考了,对将来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自己心里一点都没底,平时学习也提不起精神,每天生活就像在梦游。他想早点从这种迷失的状态中走出来,否则自己的一生都要被耽误了。
心理分析:
“自我同一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来的人格发展概念,是他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的第四个阶段,一般人大概会在 12岁至18岁时出现这个发展的任务,具体指个体在自我的人格发展中探索“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人”、“将来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将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人生问题。
从现实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的高中生陷入“自我同一性危机”之中,具体表现为:孩子部分的“自我功能”丧失,生活缺乏目标,对未来的命运、前途表示怀疑,不能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抱有一种偏见,难以改变,较为固执,不愿尝试新的角色,自我概念较为狭窄;学习缺乏动力,处于被动和应付状态,没有正面的兴趣爱好,对任何事都缺乏热情;自我控制能力差,规则意识较弱,在人际交往中既不能领导又不能服从,过度认同小团体的同一性,背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个体感到自卑和人生没有价值感,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和无可奈何等等,这些问题是关系到高中生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核心问题,会对目前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学习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给父母的建议:
一、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孩子的“自我发展”出现问题,首先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父母、老师、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因为关系本身存在缺陷,使孩子的自我成长出现缺陷,所以,父母首先要跟孩子建立信任、安全、健康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与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
二、 为孩子的“自我意象”提供准确而敏感的“镜映”。自我的健康成长需要来自他人的回应,特别是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积极回应,一个人只有得到他人充足的回应才能拥有较高的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出现障碍,某种程度上说是缺乏健康、全面、准确的回应造成的。因此,父母要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提供给孩子使用,把孩子真实美好的一面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和行为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这面“镜子”中看到真实而美好的自己,增强孩子的自体感和存在感,促进孩子自我了解和整合。
三、全然地接纳。孩子自我认同感低会导致孩子自卑、自我排斥、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老师、社会充分的接纳和肯定,因此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因此,父母要以一种全然的态度,不管孩子学习、能力和表现如何,都能以一种“全然”的态度去接纳和理解他,这样才能慢慢消除孩子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让孩子也开始慢慢地接纳和欣赏自我,降低焦虑和防御,敢于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并能逐渐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尊感和自信心。
四、创造一个“抱持”的互动空间。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可以犯错,可以进行自由地探索和游戏。父母需要为孩子创造这两个空间,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有地方安放和滋养。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学习和成长。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自尊心,“自我同一性”不成熟的孩子自我功能存在缺陷,人格力量非常地脆弱,应对挫折和逆境的能力也较差,所以,特别需要在父母的“抱持”空间中慢慢整合和完善,让他的人格强度逐渐增强。
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榜样。孩子自我人格的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身的人格修养、特质和行为比语言更具有影响力,所以父母自身要成为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同一的榜样,并在与孩子的交往互动中为孩子做示范,让孩子在无意识中内化父母健康和完善的人格,促进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六、激发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理想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父母要努力去激发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同时父母也要努力成为孩子的理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