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上下从小到大学入学考试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教育改革,都是中央最高设计的结果。一位教育观察家感慨万千,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着名教育家顾明远透露的信息。
作为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的24名委员之一,顾明远明确指出,本次新的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前后整整4年,经过10次以上的讨论,之后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指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通过了中央常务委员会会会议、政治局的讨论,最终确定了!
此外,中央拍板的小升初、中考,包括大学入学考试在内,基础教育界整体面临着什么样的变革呢?
一、高考包括小学知识,学科没有考试大纲。
今后的大学入学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小学学习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明显降低了大学入学考试、大学入学考试的难易度。
哥白尼想知道在另一个运行的行星上观察这些行星的运行情况。
通过中考、大学入学考试的强烈变革,学生从小就广泛阅读,看到很多知识,不是难易度,而是增加考试的范围、广度,纠正现在全国上下几十年来已经根深蒂固的课内外教育的奇、难、偏、怪问题。30年高考实践证明,偏题、怪题选拔的人才上限不高。
简而言之,学生应该掌握的东西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东西必须牢固。
降低学生平时的学习负担,抛弃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的严重现象,构筑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已经破坏了深刻的国家教育生态。
为了表现国家的决心和实施力,2021年9月新学年入学,全国上下中小学的教材都采用了重新制定的新版本,对接了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没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广,体系越健全,不越困难,哪个学生成为教育改革重大变革最有利的集团成员.
二、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公平。
从2021年开始,大学入学考试招生采用两个依据一个参考政策,即大学入学考试统一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也就是说,今后全中国的大学入学考试科目采用3+3模式,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门选择3门)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是大学入学的基本依据。
把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因素,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突破。由“招分”到“招人”,打破了以往以分数录取,一劳永逸的弊端。
三、所有的科目,都会测试你的语文水平。
几十年来,中国高考改革带来了文理分科的严重弊端,知识面狭窄,过早抑制了学生的可塑性。
「由幼小到高中生,都会鼓励每一位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非深度。」
所有学生的广泛性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渐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优质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教育要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下图是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
不进行大量的语文阅读积累是难以完成的。
另外,将来高考的所有科目都将是对语文的一次连续的检查。
举例来说:
本来参加高考做数学卷子的可能所有的试卷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目可能就多出5000多字了,阅读能力、语文水平差,做题速度、理解能力等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做题的时间都没有。
而且这些都会在以后的高考科目中得到体现。
有意思的是,据了解,在北京,原本通过奥数掐尖而来的众多知名重点中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急不可耐地想要提高那些奥数牛孩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四、中国的“高考指挥棒”将全面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
(1)分类考试,不再使用分数选人。
之后的新高考,中考不再完全以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本来就是用分数这个标尺选人,淘汰了太多本不该淘汰的“精英”,严重导致中国人口众多,人才出材率明显偏低。
一种明显的变化是,新高考方案中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即实行分类考试,即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的考试招生分开进行。
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都要接受相应的高等教育。
但当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民众对高职教育普遍缺乏认同,总觉得高职院校水平低下,所以新高考方案中的“类”考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校应从幼小升小开始,注重兴趣、特长的培养。
未来中国的高考将彻底改变过去的高考模式,首先取消三本线,然后逐步实行按专业录取,改变至今仍以一本线、二本线、三本线录取的做法。
在浙江省,2017年新高考试点后,每个学生都可以报考80个专业,这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一个考生的真正兴趣、特长、爱好等,2020年北京和全国其他地区也已正式确定了这样的大学招生方向。
为了让孩子能有最佳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从“成人”到“成才”再到“成功”,兴趣、特长、爱好的形成必须从小不断地进行发现、引导和培养,幼时的学习时间就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的起点。
(3)是要淘汰应试教育办学模式。
顾明远深刻地指出,未来的高考制度已经彻底改革,未来的应试教育必然会被淘汰。
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最终也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管用”的观念,尽管改变的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尤其是观念的转变,很难。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应试教育持续了几十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也培育了以应试教育为起点的牛毛型辅导机构,更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强烈而顽固的应试教育情节,现在全社会所推崇的应试教育观念、力量、手段仍然固若金汤。
然而,现在中央最高层已经下定决心,从幼小的升学率到前所未有的高考大变革,都在不停地进行全方位的颠覆,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全球教育发展趋势,相信即使是最大的挣扎也难以撼动变革的总方向。
五、降低小升初选拔录取的难度。
放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偏重全面素质教育,其题中应有之意必然是降低小升初的选修性,使小学、初中教育逐步达到均衡和优质。目前,有三项主要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把普通小学纳入优质教育学校或教育集团,实现优质教育初级班的直升;
二是强推贯通培养;不但小升初有了高质量的初中校直升,初中生也将建立高质量高中直升机制,以北京为例,将于2021年逐步启动;
三是通过“限额到校”机制,使更多普通初中毕业生能够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现在山东青岛的到校人数比例已达65%。
六、中国的教育制度“迫不及待”需要拔尖的创新人才。
回归高考40年,改革开放近40年,当时中国各方面人才曾经极为匮乏,所以在这40年里,中国教育急需大量的人才进行“复制”,这种复制人才的教育机制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内生产总值快速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创新要靠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和机制。
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中不断涌现的拔尖创新人才,从产出概率上远远胜过我们,应试教育是封闭的教育,封闭的教育很难创造开放的环境从而产生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教育的大变革可以说是迫不及待,时不我待!
七、实施素质教育,推动中国诚信体系的重构。
许多发达国家的孩子学的书比我们简单,课后玩的时间比我们多,许多国家还没有统一的高考选拔机制,但却没有耽误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获得世界一流科技奖的人数远远超过我们。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
然而,如果一个系统非常公平,似乎有平等的机会,那么即使它千疮百孔也很难被抛弃。
事实上,大家最担心的是,如果真的搞了全面素质教育,那么分数的量化标准远不如应试教育,那么用金钱交易来换取权力,走后门,权力寻租?!
所以,在我国目前诚信制度缺失的情况下,真正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就是要推进我国诚信制度的建设。
中国的全面素质教育在没有完全建立这些机制之前,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向,没有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多层面的集合体,以避免不可控制的不公平。
做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当务之急,诚信体系的建立是渐进的,虽然有矛盾,但毕竟是大方向,需要我们开始渐进,真的需要转向!
八、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加。
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繁多,体系繁多,远不像应试教育那样单一,既需要深思熟虑,也需要非常客观、全面地把握和实施。
”顾明远教授在这方面也指出,生涯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别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规划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失去了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学涯教育和生涯教育的规划,全面素质教育容易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