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14岁现象!值得父母深思

发表时间:2021-05-09 


据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峰期为17岁,16-17岁的犯罪者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0%,而未成年人第一次犯罪通常是14岁。



她们往往在某些外部因素的刺激下,一时冲动,萌生了犯罪意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顾后果。16-17岁的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抢劫案件居于首位,而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恶性刑事案件则位居其后。



为什麽“14岁”会成为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险时期”?

那是因为14岁的孩子心理还很脆弱,根据心理分析:这个年龄处于半成熟,即人们常说的半大的孩子,似懂非懂。

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经验、见识、自控、自我保护、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缺乏判断力的。

它们模仿性强,易受外界干扰。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独立意识增强,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把父母老师当作崇敬和顺从的对象。

因为社会的开放,他们能接触到很多的信息,尤其是网络,让孩子们“坐在电脑前面,就知道了世界上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父母和老师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

恰恰相反,他们容易受同辈影响。其中最显著的现象是亲子关系下降,伴侣关系上升。

与父母越来越无话可说,厌倦了父母的“唠叨”,尤其是在做错事的时候,对父母的规劝、引导往往会产生抵触,反反心理很强。

她们很想和别人交流,但父母和老师往往给她们更多的限制。所以他们更愿意和同伴交流,也更愿意听取同伴的意见。一交到朋友,不慎便走向歧途。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也特别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关注。当这个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做出出格的事情去吸引注意。

例如: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家长责骂,老师不重视,同学瞧不起,他就会故意违反课堂纪律,让老师难堪,骂同学,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来。此外,14岁儿童仍处于初中阶段,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因此,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犯罪动机单纯幼稚,多为突然、随意之意。未成年人犯本人认为,犯罪案的主要原因是“冲动”和“出于好心”占了较大比例。其实也是如此,现在有些未成年人犯罪会事先策划,提前侦查,但是大部分犯罪都是在外界的刺激和诱惑下临时起意。有些青少年犯罪纯粹是哥们义气重,是非观念不清,做事不讲原则。一些学生参与了抢劫、盗窃,作案后分文不取,还被称为“帮哥们”。

第二,共同犯罪突出。关于在校学生犯罪问题的调查则显示,涉案学生在实施犯罪时,都是以同班同学关系为基础,结成小团伙,共同实施犯罪。涉案人员多达10人,最高时达10人。尤其工读学校、职业高中学生犯罪的比例较大。他们的认识水平低,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漠,经常出现违纪、违法甚至犯罪的现象。



第三,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对自己行为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犯罪动机大多单纯幼稚,主观恶性不深。绝大多数犯罪学生在学校表现很差。学业成绩差,违反校规多。这类学生,法制观念较淡漠,认识能力较弱,有些甚至非颠倒、美丑不分。这类孩子最容易受蛊惑和利用,一旦有人带头,或被坏人挑唆,很容易触犯法律而犯罪。

这一“14岁危险”的现象,表现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状况,也是对广大家长的一个警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消除这一现象,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最直接、最容易、也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基于责任的对父母亲的自我努力。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监护教育的职责,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各种伤害。从小到大,始终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放在首位,以善、诚、义等品质为本,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不能侵犯他人的价值观念,从小就渗透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

当青少年进入敏感而逆反的青春期时,更应使他们长大成人,多沟通、多交流,在满足青少年各种合理物质需求的同时,及时了解青少年的精神需要,及时引导和纠正青少年不适当的愿望和行为,帮助青少年渡过相对“危险”的困惑、躁动时期。

广西正知青少年成长基地·桂林正规叛逆青少年矫正教育

育人要从小抓起。今天的少年,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担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他们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才能发育滋长,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勇于献身的一代新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这关键是靠人的培养,父母更是责无旁贷,不要等到了不可挽回,才悔不当初!每次事故的发展都有迹可循,我们应当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在良性循环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