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就像选鞋子----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02 暴躁的小先 自上初一以来,小先便无心学业,成绩明显下降,伴随着成绩下降,小先逃学、夜不归宿,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事。他和“朋友”混迹于深夜的街头,流连于酒店酒吧之间,纹身染发、抽烟喝酒、持刀斗殴、入室盗窃。他性情暴躁、顶撞父母、一言不合就和父母大吵大闹。 父母无奈之下,于2021年7月1日把小先送到了基地。那天,小先一头黄发,眼神凶横,得知父母已经回家,把自己留下来了,他恶狠狠的对父母发了话:“看我回去怎么弄你们!”。在小先身上,教官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仇亲期”的孩子。 面对现阶段的小先,基地的第一步方案是:给足面子,实施关爱,增进沟通。 教官老师们在给小先做了初步的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之后,就把他推入到了正知这个大家庭中。 03 7月1日当晚正值正知“七 . 一建党100周年”庆祝晚会,热闹欢快的氛围中小先格格不入,像一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课桌下。 只是天性活泼的他耐不住寂寞,晚会进行到一半时,他忍不住和旁边的同学攀谈起来,这一谈不要紧,他发现这里的同学居然和他是“同类”,他迅速的找到了安全感,放松了警惕。 第二天清晨6:00钟,这个日夜颠倒的孩子居然可以起床跟着同学们晨跑了,小先能做到这一点,连妈妈都感到意外。 半个月之后,7月15日,恰逢基地生日会。小先是小寿星之一。在基地,小寿星在生日会这天可以亲自制作生日蛋糕和派对零食,从不做家务的小先却对蛋糕制作投入了十分的专注热情,脸上绽放了笑容。7月到8月间,他参与了5个同学的结业仪式,参与了基地的盛夏烧烤晚会,9月参与了中秋节晚会。 斗转星移,悲欢离合中小先褪去了身上的戾气,呈现出了青春洋溢的少年的模样。 在小先逐步适应转变的节骨眼上,一个小插曲让小先重回“解放前”。 04 颐指气使的小先 按照基地的课程进度,适应期的孩子是不能见家长的,因为这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使得孩子刚取得的进步付诸东流。 但应疫情防控要求,家长不得不在适应期先后两次来到基地,带小先离来开基地打疫苗。 果然,打完疫苗回来的小先“少爷”病犯了: 他中午自己不休息,也不给同学休息,让宿舍的同学给他按摩,连续按摩了五天,每一天中午晚上各一次; 打饭吃不完的,就把剩饭强迫给同学吃,同学吃不完,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迫别人吃; 舍友搞完的卫生,故意使坏破坏,连累舍友被罚; 同时他还脏话连篇,动不动就对同学口出不逊,“搞死你”,“MD,你有问题”...... 小先颐指气使的少爷病,源于“自我中心”意识过度膨胀。基地采用了换位体验的方式进行引导:小先和组长换位执行工作任务,这让小先看到,同一件事情,因为岗位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也会有更多的解决办法,要避免落入遇事只考虑自己,钻牛角尖的境地。 05 偷馒头的小先 在每日的课程训练中,小先的老毛病一点点得到修正。但是不多久,这个能量极大的孩子又出新问题了!他因偷窃馒头,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基地关于“偷和拿”的“反省运动”。 一日,他未经同意私自把餐厅馒头带回宿舍吃,被教官发现之后,谎称这是吃剩下的馒头,不想浪费才带回宿舍吃的。第一次教官表示理解。第二次,小先又偷偷的拿了馒头到宿舍吃,第三次,小先发动了舍友偷拿馒头,第四次....直到东窗事发。 “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小恶会变大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郑主任亲自对此事进行了处理。小先首当其冲被罚在隔离室面壁思过7天,这让飞扬跋扈的小先十分愤怒,他认为拿一个馒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拒不认错,并试图逃跑。而这次逃跑未遂的结果是,小先的隔离期额外增加了5天。这额外的处罚使得小先更为恼火,他再次戾气上身,暴躁异常。 非常规的孩子不能用常规的办法教导,郑主任决定“隔山打牛”。郑主任把辩论课开到了隔离室内。辩论课的主题是:“小错不改会变大错吗?”。目的是通过同学们的辩论,让小先理清一个基本概念:何为偷?何为拿?偷和拿的界限在哪里? 隔离室内,同学们正反方激烈辩论,小先的内心也激烈的进行着自我辩论。最终小先还是看到了“偷”的不当,态度稍有缓和。这次辩论会消融了小先被罚的愤怒,但小先内心里依然拒不悔改。 直到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 06 11月 9日,郑主任好友白先生来访基地。白先生是一位刑满释放人员。为了警醒孩子们不要像自己一样走错路,犯大错,白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基地的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郑主任专门安排了小先旁听。 这个活生生的小恶不改成大错的例子击破了小先内心的执念,他明白了被罚的原因。这节课下来之后,这个孩子凶神恶煞的表情消失了,重新变得温和起来。 为了让隔离期的小先有更多的思考,郑主任递给了小先一本书《人生三修》在隔离室独处的时间里,这本书像是一个无形的导师,悄然的给小先指引了方向。 “我很清楚的记得书上讲的几句话:人生要修心、修性、修行,修好心才能转好运,我觉得讲得很有道理,我就是以前太不懂事啦”,后来聊到到这本书对他的影响时,小先自己说到。 这次惩罚结束之后,小先才真正从内心进入了他的转变期。 07 优秀的小先 “凯西定律”认为:如果事物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那它一定会发生。在小先的内心接受了改变之后,基地接下来的方案便是:赏识教育。 一个人有多大的缺点,那么他一定就会有多大的优点。 在小先一而再,再而三的暴露问题的过程中,基地的教官老师们看到了他身上的突出优点:自信+能号召人+独立思考力+口才+行动力=超强的领导能力。 教官老师们着手将小先的领导能力引到正道上。 基地的军事体能课程中的引体向上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是一个难关,而小先却可以轻松完成。郑老师选择从这里作为突破口,安排小先利用中午时间去辅导没有通过引体向上考核的同学们。引导小先把“指使别人变成帮助别人”,从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获得尊重和成就感。 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小先耐心而富有方法,获得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扬。这种赞扬满足了小先内心获得肯定的需求,他的正能量渐渐被激发出来。 慢慢的,教官老师们在小先身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正向效果:他变得时常面带笑容;遇到事情会主动找到教官老师沟通解决;他会照顾和关心弱小的同学,帮助军事考核没有通过的同学训练;他总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军事体能考核;他成为了基地的骨干小队长、成为晚会小组节目编导的核心人员.....他变得阳光灿烂,朝气蓬勃。 1月25日,正在专注练习军体拳的小先一抬头,惊喜地看到了忽然出现的父母。也是这一天,在正知的教学楼前,小先笑容盈盈地和父母拍了一张合影,告别了曾经彪蛮凶悍的自己,迎来了自己的结业日。 08 正知基地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很像是选“鞋子”。要看我们所选择的“鞋子”是否合孩子们的脚,如果合脚,那么孩子穿上自然是舒服的,如果选的“鞋子”不合孩子的脚,那么不管费了多少心血,也不会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鞋子去适应孩子们,而不是让孩子们去适应鞋子。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还没有找到方法的老师。 END 正规叛逆青少年矫正教育基地, 现面向全国招收8-18岁在成长过程中出现 “叛逆、早恋、沉迷、自卑、自闭、逃学、 厌学、打架斗殴、混迹社会、夜不归宿、 亲情淡漠与父母老师沟通困难” 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青少年。 正本清源 · 知行合一